城市能对所有人公平吗?

设计如何帮助弥合城市发展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差距?

四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如何让亚洲城市设计得更公平的文章。由于我非常关心这个话题,所以这次我重新探讨,篇幅更适合读者,并更新了一些例子,使其与今天的主题更贴近。 

在大多数亚洲城市,街道看似完美无瑕——平坦的人行道、嗡嗡作响的公交车、绿意盎然的公园——直到人们发现其中的缺陷:轮椅容易被路缘绊住,贫民窟缺乏树木,后巷因危险而变得昏暗。城市只照顾一部分人,而非所有人。到2025年,随着气候混乱和不平等现象加剧,亚洲的城市先驱们将提供值得推广的解决方案——关于公平的、切实的教训。

印度尼西亚泗水

十年前,市长特里·里斯马哈里尼(Tri Rismaharini,2010-2020)将肮脏的卡利马斯河畔改造成公园和咖啡馆,免费向所有人开放,而不仅仅是富人。到2025年,这里将成为“海绵城市”的有力竞争者——雨水花园和透水小路可以吸收曾经淹没低收入村庄的洪水。将规则(禁止乱扔垃圾)与工具(随处可见的垃圾桶)结合起来,人们的习惯就会改变。更清洁、更环保的街道表明,只要规划得当,基础设施可以平衡两者之间的平衡。

雅加达

新冠疫情过后,办公楼市场萎靡不振——2021年,25% 楼盘空置。到2024年,政策推动它们迁往地铁沿线的混合用途枢纽,将商铺和住宅融为一体。这并非便宜之选——像勒巴克布鲁斯 (Lebak Bulus) 这样的车站附近的租金仍然不菲——但它不仅吸引了精英阶层,也吸引了靠近交通枢纽的年轻工作者,而且比空置的摩天大楼要好。然而,交通状况堪忧;地铁客流量有所上升(预计2025年每日客流量将达到120万人次),但拥堵依然存在。在住房紧缩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种混乱的进展。

马来西亚新山

Think City 重塑了后巷。忘掉那些浮华的公园吧——多美路 (Jalan Dhoby) 的居民们在 2019 年的研讨会上获得了色彩缤纷的座椅和壁画。根据 Think City 的数据,到 2025 年,这些小巷的人流量将增加 30%,这证明了场所营造只有在社区主导而非仅靠规划者的情况下才能蓬勃发展。公平在这里扎根,在那些被无声者塑造的空间中。

印度尼西亚巴纽旺宜

巴纽旺宜的智慧村庄也弥合了差距。自2016年以来,吉打邦等地的太阳能Wi-Fi已将渔民与市场连接起来,到2023年将减少5%的贫困人口。到2025年,即使洪水和热浪肆虐,这项技术也能让乡村边缘地区保持绿色和互联互通。

设计的意义远不止于外观,更在于谁能从中受益。如果我们在建设中充分考虑弱势群体,城市就能为他们提供包容。想要更公平的城市?问问谁缺失了什么,然后行动起来。

zh_CNZH

与我们合作

联系表格